
其实,这条“舒服的路”在3年前并“不舒服”。道路建设虽然带来了乡村发展,也让已经被硬化的路面在重型货车的碾压下,出现了破损。
不知从何时起,玉草路松林段常常能看到一个身材瘦削的老人,骑着装满泥土的三轮车走走停停,见到坑洼的路面,就拿起工具开始修补。无论寒冬盛夏,哪里有路面破损,哪里就能看到他……他叫卢汝福,是成都高新区玉成乡松林湾村的村民,也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。从泥巴路到不太平整的水泥路,已经82岁的卢汝福默默修补了3年多。满手的老茧,记录着一个平凡老人的不平凡故事。
哪里路不平 哪里就有他
村民称他是现代版“愚公”
在成都高新区玉成乡松林湾村,卢汝福老人与路的故事几乎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村民们总说,老卢对补路这件事非常执着,但凡能发现的坑洼小路,他都会主动去补。
“水泥村道有车辆运蔬菜,街坊领居添置生活物件运输,容易带来水泥路破损,坑坑洼洼的。下起雨来,孩子们上学放学、行人来来往往都容易跌倒。”说起补路的原因,卢汝福有些“轻描淡写”。玉草路是玉成乡通往草池镇的主要交通干道,每逢赶场,村民因路面颠簸绊倒的现象时有发生,给生活带来了不便。“我年岁大了,路不好,自己出行也不方便。路好了,于人于己都方便。我就琢磨着动手把路填平。”卢汝福的这一“琢磨”,从开始干就没再停下来。
草路松林段全长2公里多,2008年,玉成乡对主要交通道路实施了硬化。“这条路是主干道,常年有载重车辆经过,导致路面受损,大小坑洼不断。”玉成乡松林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育君介绍,卢汝福每天都会外出散步,发现了路面不平的情况后,他只要有空就带着整车的沙土、砖头出来“巡逻”,哪里有坑补哪里。
卢汝福告诉记者,修路时所用的材料几乎是“就地取材”,多是从路边、田间整理的碎砖头、砂石,经过卢老的“倒腾”,成为水泥路面填补最易获取的建筑材料。虽比不上水泥的结实,但一解燃眉之急还是可行的。“哪里路不平,哪里就有他。”熟悉卢汝福的村民常常这样感慨,卢汝福就像一个现代版的“愚公”,填补好的路面再次破损,他就又去修补,都是自己动手,从来没间断过。3年来,他不知道补过多少次路,也不知道补了多少个坑,大家实在感受到的是路面更平坦了、走着更顺当了。
从“百余米”到“几十里”
自发成了村里的“路长”
就像雄鹰不满足只飞翔于天空一隅一样,卢汝福的补路日记也不只停留在玉草路松林段。卢汝福的女婿回忆,老人刚开始补路时,就在村口那条水泥路上,大概100多米长的路段。后来,他又发现村周围不少道路都有破损,于是便自发担任起了松林湾村的“路长”,不仅修补水泥路,村子里的土路他也想办法填补平整, 补路范围从百余米延伸到几十里。
“我以前在西昌的水电站做土工,和路打了一辈子交道。”卢汝福笑着说,现在他的身体还很硬朗,只要还能走得动就要坚持下去。“我这样补路也没啥高深的技术含量,就是用砖块和泥沙把坑填平,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。”在老人看来,补路并不是件难事,“反正每天都要出门,遇到路烂了,顺手就补了。”似乎稀松平常到“不值一提”。就是这样的“稀松平常”,更让人感受到这位老党员的坚持与信念。
“80多岁了,虽然身板儿还算硬朗,但经常在公路上修修补补,还是让家里人有些担心,但想着这是他的坚持,看着街坊邻居出门更顺当,他也高兴,我们也就支持了。”卢汝福的女儿说,3年多里,也有村民提议和他一起修补村道,但琢磨着年轻人平日都忙,他都婉拒了,但管好自家门口的路,在松林湾村已成为一种风尚。
修建新路 改建老路
村村通社社通正从蓝图变成实景
“50多年和路相伴,都有感情了,但现在,路不再需要修补是我最高兴的事。”卢汝福笑着说,“听说隔壁村子明年也要新修好几条路,打心里高兴,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路的事,让我感觉到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,以后应该就不需要我补路了。”
3年寒暑,这位老人一直在默默地治愈着村路的“伤口”,关爱无言,但大家伙儿都看在眼里、记在心里。“补路的次数相较前两年已经少了很多,泥土路逐渐被水泥路替代,路面的坑洼也在慢慢消失。”卢汝福说,“路修好了,村子里的人气也越来越旺,经常能碰见来我们这儿旅游的人。”
路,之于一个镇、一个村的发展,意义非常。东进,正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长方式,越来越多的新路在修建,越来越多的老路在翻新,村村通、社社通正在加速从一纸蓝图变为所望实景,越来越多的人,正在如卢汝福一样地投入到这片土地的建设与发展,延伸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条路。卢汝福的守望,一直都在。
(责任编辑:韩梦晨)